查看原文
其他

上海“最有年味”菜场年底关闭!阿姨爷叔横跨大半个魔都来买:菜实惠,和摊主感情深…

上观新闻 2023-12-23
这样的菜场
是你记忆中的吗?

头顶上方挂着成排的
香肠、鳗鲞、腊肉、腊鸭……


说起东江阴街
只是老城厢中一条寻常小马路
并没有什么名气

可它有因一间与街同名的菜场
被附近年居民
戏称为“最有年味的菜场”而闻名

今年年初时
由于担心东江阴街菜场拆迁
不少市民都在提前“告别”这家菜场

当时恰逢过年前,还有曾经住在这附近,但已经搬迁的市民专程赶回来,找到自己熟悉的摊位和摊主,延续那份记忆中的味道……


不过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
让人遗憾的消息还是真的来了

到今年年底,
这家菜市场即将关闭

今天上午,一张“关于东江阴街菜场关闭的通告”已张贴着,上面写着该菜场所在地董家渡14号地块二期即将启动开发建设,菜场将于2023年12月31日下午6点正式关闭。正急着开车去开会的菜场负责人证实了这一点。 


其实,这里起初不过是个临时搭建的菜场。2012年,40年历史的董家渡菜场面临动迁。政府出资,租借动迁空置场地东江阴街129号,再建菜场,更名为“东江阴街菜市场”。买菜居民和商户随之而来,几十年来,彼此之间有了一种默契的感情。 

居民:现在要拆掉,不舍得,所以抓紧来买一点。
居民:肯定感情很深的,深得啥地方,买菜便当,跟卖菜的人熟了,吃起来放心。
居民:一个菜好,一个有感情了,阿拉讲实事求是的话,卖菜的摊头、营业员、我跟他们有感情的。

东江阴街菜场占地2500平方米,是黄浦区规模最大的一间菜场。它不仅中看,还中用,堪称低廉菜价菜场。

其实,保持菜价竞争力最大的秘密,就是低价位的租金。据说,从菜场开张以来,这里的摊位费价格从来没变过,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,一直做海鲜摊位的张阿姨,颇有体会。

摊主张阿姨:很多老顾客,讲你不要不做啊,你不做,我们买菜地方没有了,我全卖很新鲜的,价钱实惠,全习惯了,这么年数做下来了。
摊主:基本上每家人都有感情的,全是过去董家渡过来的,全是老客户了,人家搬掉了 ,也到这里来买。

根据通告的建议,菜场关闭后市民买菜及副食品采购,可到周边各商超和各微型菜场。

这家菜场的前世今生

1909年,江阴人毛应廉联合旅居上海的同乡,在这建造了江阴公所。公所门口筑的小路就是今天的江阴街。

江阴街原是一条小河,叫榆木泾。填河造路,几经变迁,如今的江阴街西起林荫路,东到跨龙路,全长不到一公里。跨龙路以东到南仓街则被称为东江阴街。


每到过年前,东江阴街菜场里鳗鲞腊肉高悬,如一片年味的丛林,烘托出佳节的气氛,这里被不少上海人视为“最有年味的菜场”。还有许多不明就里者,以为这是一间“上海正宗的老菜场”。


其实,这里起初不过是个临时搭建的菜场。

2012年,40年历史的董家渡菜场面临动迁。政府出资,租借动迁空置场地东江阴街129号,再建菜场,更名为“东江阴街菜市场”。商户们纷纷搬来了这里。

而关于董家渡菜场,则另有一段更为深长的历史。

蔡康安在《老上海痕迹》中写道,董家渡菜场的前身,是南市区小普陀菜场,这是上海最古老的马路菜场之一。

相传,董家渡路附近有一个小普陀禅寺,始建于宋代。明清两代,屡次重修扩建,规模不断扩大。

小普陀菜场就开在小普陀寺门前。浦东的菜农顺着流经老南市的薛家浜河进城,在小普陀寺前逐渐形成集市,有了后来小普陀马路菜场的雏形。


今天的东江阴街菜场,算是董家渡菜场的“精神续作”,而董家渡菜场,又上承小普陀菜场百年的历史。一间历史不过10年的菜场,这才有了如此正牌的传统菜场气质。

定义一间菜场气质的除了历史的渊源,更与周边生活的居民样貌有关。


曾经的南市老城厢,聚居着从江、浙、皖等地来的初代移民。

日常生活离不开小菜的采买,外咸瓜街、火腿弄、面筋弄……这些可爱又具体、与饮食生活有关的地名,折射出寻常百姓的眼中,“糊口”是件了不得的事。


与东江阴街菜场一路之隔的桑园街不过百米,老屋里弄交织纵横,住在这里的外地新移民,还是菜场消费的主力。


一对从江苏泰兴来的夫妇,来上海做服装代加工的生意。一家人的生计,孩子上大学的学费,都在日日埋头的穿针引线里。他们生活的半径不出百米,离家不远的东江阴街菜场就是三餐的采买地。

东江阴街菜场占地2500平方米,是黄浦区规模最大的一间菜场。外人来猎奇,只晓得菜场高悬的一排排腊味场面壮观;对当地居民来说,这间菜场不仅中看,主要还是得中用——堪称感人的低廉菜价,是大家生活里的小确幸。



小观曾在去年年底专程采访拍摄
留下了一些摊主的影像和故事

韩卫卫
(来自安徽·蔬菜摊主)

韩卫卫(左二)和妈妈王敏(左一)、弟弟韩浩(右二)、弟媳孙悦(右一)

蔬菜摊最辛苦,因为利最薄,想要挣钱,就得多拿几个摊位,多卖几个品种,从规模找利润,所以我和妈妈、弟媳拿下菜场7个摊位。

我是90后,从21岁开始卖菜,最开始在马路菜场摆摊,东江阴街菜场开了之后,就转到室内,一晃十年。卖菜真的很辛苦,但和上班相比到底还是自由一些,我可以把孩子放在身边带。

我们家和其他菜摊凌晨进货早上卖不太一样,我们的很多菜是弟弟每天上午去南汇的农家直接收来的,下午两三点到市场,我们做晚市的生意就有最新鲜的货品。


我家最早是做蔬菜批发生意的。我爸爸20多岁的时候就在全国各地收蔬菜,销往北京。后来还买了大车,请了司机。一场车祸,把他生意也搞黄了,现在他退居幕后,主要给一些高档小区的订单送货。做我们这行不容易,但是如果这个菜场拆了,换一个地方,我们肯定还是可以把生意做好。

马宗梅
(来自安徽·水产摊主)
马宗梅

每年过年的时候,电视台和报社都会来采访我,因为我们家的鳗鲞又大,又多,质量也好,拍出来看效果杠杠的。做鳗鲞,首先鳗鱼要选得好,肉质要肥厚;我们家的鳗鲞都是老公在家做,他腌制的手艺好,客人都认他,很多人年年会提前订。

我从19岁小姑娘的时候开始卖海鲜,在董家渡菜场就开始做了,最早帮老板卖海鲜。老公是我安徽阜阳的同乡,是家里亲戚介绍的。他以前在苏州帮老板养大闸蟹。后来我们有了小孩,我感觉他带着孩子天天在湖边走动不安全,就不让他养蟹了,和我一起到上海来卖海鲜。


我想着说,以后新菜场就在南仓街,离这里不远的。反正水产生意做到底了,不改行了。除非儿子结婚后,需要帮忙带孩子,那我就结束不做了。

李新国
(来自安徽·水产摊主)

李新国(左)和妻子缪肯霞

我们夫妻俩经营的是墨鱼和豆芽两个摊位,在海鲜区还算挺有特色的,毕竟两种东西八竿子打不着嘛。我和老婆都是浙江温岭人,老家亲戚介绍认识结婚的。(上世纪)80年代我跟着家里人去北京打工卖菜,从老爹那里学会了孵豆芽的手艺。到了90年代,我就来上海自立门户了,一边卖墨鱼,一边卖豆芽。

我和老婆结婚以后,豆芽摊就交给她管了,说是这么说啦,大致分个工而已,其实还是一起弄的。我有空经常给豆芽浇水,我老婆心细,干活也细,摘干净的嫩豆芽专门供饭店,反正卖相好大家总归是喜欢的。


我的生意经嘛,就是听客人需要做什么,我就推荐合适的,有些客人烧不来,我还会教他们。

赵仁祥
(来自安徽·分割禽摊主)
赵仁祥(右)和妻子赵夕娟

分割禽这个生意很难做的,你去看好了,大大小小菜场,做这个生意的最多两三家。为啥?因为利润真的很低很低。你看我们这个生意卖的是荤食,其实利润还不如蔬菜。

我们最早来上海的时候,以为分割禽这个生意好做,真入了这行,才发现那么难做。但我不想轻易改行,有改好的,也有改坏的,我相信滴水成河,时间可以积累客源、信誉,还有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开销。


虽然分割禽利润薄,但你看市场里商铺不多,竞争相对也就没这么激烈,可以把生意平平稳稳维持下去也挺好。生意是守出来的,坚持下去,不是想什么一夜暴富。守了,就一点点有老客人了,我们靠的是品质留住老客人。如果菜场搬了,我确实在纠结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。


王翠平
(来自江苏南通·猪肉摊主)
王翠平(右)和丈夫康宜军(中)、丈夫的堂哥康爱华

我跟老公都是南通如东人,干猪肉这行到今年正好三十年。我们生意还是比较稳定的。做生意讲诚信,不好短斤缺两,质量要保证。我们有很多老客人,一路跟着。动迁搬走的老客人,十天半个月都会来买一次。

最早我和老公从老家出来,在董家渡菜场卖猪肉,当时我还是小姑娘呢,现在都快做奶奶了。把儿子带大,就是靠这么一刀一刀斩出来的。

每天凌晨两点钟,老公会自己开车去西郊批发市场拉猪肉,每天8-10片,相当于4、5头猪。拉回来以后,我们自己来分割。什么部位,怎么切,卖相最好,浪费最少,手上还是要有些功夫的,熟能生巧嘛。


老公负责进货,起得早,白天多数时间就我来招呼客人了,他在后面躺椅上补补觉。有些肉摊是有批发商来配送的,我们自己去批发市场卖肉,其实价格不一定便宜的,但是新不新鲜都能看得到。

到了我们这个年纪,赚多一点赚少一点其实没那么在意了,一家人在一起,相互有个照应还是不错的。 

刘爱云
(来自山东·南北货摊主)
刘爱云(左)和丈夫高连增

我和老公都是山东人,在这里经营南北货、调味料。家里需要常备的,我们基本都有,起码得有个七八百种了吧?说实话我们自己都没统计过。

我们最早也是在董家渡菜场做生意,2005年那会儿进的菜场。当时主要就是卖酱菜。我觉得这两年最大的变化,其实就是复合型调料变多了,大盘鸡、麻辣香锅、毛血旺……一袋底料,基本上调味就搞定了,不会烧菜的人其实也能做个七七八八。


我们这也是个要和客人一直打交道的生意,利润不高,全靠客户信任。所以我们进货就一条原则,一定要选正规厂家供应商。像每年新大米来了,我肯定自己先尝,真的好吃,那我给客人介绍起来也放心。

现在生意是难做,以前在董家渡菜场,铺面比这个大,我们有四个人。搬过来,规模缩小了,现在就我们两个人。以后菜场搬家怎么办,其实我们现在也没想清楚,到时候再看吧!

吴文飞 
(来自安徽·手工面食摊主)
吴文飞(左)和妻子胡毅玲

我们夫妻俩算是这个菜场的“新人”。十多年前,我和老婆在餐饮店打工,一开始就是老乡带老乡,学会了水饺馄饨小笼的做法,后来就想着自己出来干了。

最早我们在杨浦区齐齐哈尔路和昆明路那里做现包馄饨水饺的生意,也是因为拆迁,最后找到这里。当时来看,感觉这个菜场环境蛮好,周围附近还没有拆迁,客流量也比较大。

我们店里销量最好的是荠菜肉的馄饨和水饺,其次是小笼包。我们以前生意的大头其实是供市中心的餐饮店。你要知道,寸土寸金的地方,多雇两个人,多铺一张台面做我们这个事是很划不来的,还不如从我们这里拿,反正也都是现包。


我们的客户每天来取货时间都很固定,时间长了我们就算好提前量开始包,客人来了,东西也刚刚备好,不仅新鲜,也节省了人家的时间。

老婆有的时候就会跟我打退堂鼓,说,天天包得那么累,钱还赚不到,还是回老家算了!但我知道她其实也是不甘心的。等到新菜场搞好,我们再去拼一把,总归还是大上海的机会多。

希望
这家“最有年味的菜场”
会在不久的将来
再次带着熟悉的味道回归



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、新闻坊等
相关作者:董天晔、秦东颖等
微信编辑:纳米
校对:咚咚咚


◢ 猜你喜欢↓↓

上海人留意到吗?这些年,滨水边集中冒出!有的每700米1个,里面什么都有…

上海一音乐老师天天弹钢琴超10小时,邻居告了3年!法院判了→

第二轮寒潮席卷我国!明天小雪节气上海23℃,紧接着或创新低→

花2小时解决一周吃饭难题?年轻人迷上这种新方法!网友:绝对不止…

麻省理工确认:该校一名中国博士生身亡…本科毕业于北大

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



“分享点赞在看,一气呵成↓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